2013年,習近平主席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優先發展海上互聯互通,聯通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生態環境等領域;全面提升海上絲路學術研究水平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南海海域的建設是重中之重。其中,海洋設備腐蝕問題是廣大科研工作者亟待解決和突破的重點。
蔚藍平靜的海水總給人以美的享受,但對海上設施的危害是巨大的。
海洋環境溫度大,富有鹽分,對鋼鐵質的海上設施具有很強的腐蝕性,不僅影響外觀,甚至會造成重大事故,對海洋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藍色面紗下的危害
我國南海地區,高溫日照,高濕度,高鹽度,引發嚴重腐蝕。
大部分海上設施處于低潮位的飛濺區和潮間區,處于這一區域的鋼鐵材料是腐蝕最嚴重的區域。
設備幾乎全部被富氧的海水所濕潤,風浪沖擊使得鋼鐵結構的保護膜以及涂層受到嚴重損傷,潮汐變化造成干濕交替,大大加劇鋼鐵材料的腐蝕。
海水下的空泡腐蝕
海水中的水泵、水輪機等在高速運轉的過程中,內部局部壓力偏低,從而使液體內產生大量的空泡。
空泡撞擊金屬表面后破裂,會對金屬造成巨大壓力,造成金屬表面的防銹層或保護膜會脫落,使金屬迅速腐蝕。
防護措施
設計和安裝時盡量避開導致渦流的因素,減少流路中可能造成的沖擊;降低流動液體中的顆粒物和氣泡,采取較好的抗沖擊材料;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液體受阻,減少振動;添加陰極保護和緩蝕劑。
海洋生物的滅頂噩夢
管道損傷導致石油、天然氣泄露,造成類生物遭遇“滅頂之災”
實際生產中,大部分海上設施的管道、閥門泄露及法蘭損傷是由于其高溫高壓的服役環境導致的。溫度較低的地方與溫度較高的地方形成溫差電池,溫度高的陽極迅速腐蝕。較大的壓力促進內部液體或氣體從砂眼或縫隙中溢流出來,使砂眼逐漸變大,從而造成設備的損壞。
防護措施
選擇腐蝕性較好的材料,注意材料與性能之間的配合;對墊圈、密封材料等的選擇,結合其工作環境,嚴格把關。
另外,經常對設備進行檢測和維修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施工期間對設備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防腐清洗。對腐蝕較嚴重的區域或防銹漆脫落的區域及時噴涂防銹漆或更換部件。
海洋精靈的破壞
當年的泰坦尼克號巨輪已成為海洋生物的美餐
微生物對海洋金屬結構件的腐蝕是由于生命活動導致的
新陳代謝產物如H2S04、有機酸等,以電化學過程對金屬造成腐蝕。生命活動導致金屬所處環境發改變,如氧濃度、鹽濃度、pH值等。
防護方法
使用表面涂鍍層;按時清洗;使用殺菌或抑制劑